四千零四十四章 小规模专业会议(3 / 4)

军工科技 止天戈 4610 字 1个月前

从而影响整个编队的战术布局。”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问题,吴浩调出了一段演习中的录像片段。画面中,一架无人僚机试图拦截敌方战机发射的导弹,但由于计算偏差,最终未能命中目标。与此同时,另一架僚机因过于靠近母机而被波及,直接失去了作战能力。

“这段视频很好地说明了当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感知精度不足,二是行动协调性差。”吴浩解释道,“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分辨率,并且加强量子通讯链路的稳定性,确保无人僚机能够实时共享战场信息。”

李卫国沉思片刻后提议:“除了硬件升级外,我觉得我们还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无人僚机的设计理念。现在它们的功能定位太过单一,要么负责干扰,要么参与攻击。如果我们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罗凯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让无人僚机具备双重角色?比如说,在必要时既能充当诱饵吸引火力,又能迅速切换为攻击平台发起反击?”

“正是如此。”李卫国点点头,“这样一来,即使部分僚机被摧毁,剩下的个体也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像这次演习一样,随着数量减少而逐渐失去战斗力。”

吴浩补充道:“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开发一套更加智能的任务分配机制,根据战场环境动态调整每架僚机的角色;其次,必须对现有武器系统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作战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里,研发团队围绕着这一新思路展开了紧张的工作。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地修改设计图纸,程序员则忙着编写新的控制程序。经过反复测试与调整,一套全新的无人僚机原型终于诞生了。

新型无人僚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灵活性和隐身性能,还新增了多种功能模块。例如,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切换成电子战模式,利用内置的干扰设备压制敌方通信系统;或者释放微型探测器,用于收集战场情报。此外,其搭载的武器系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空对空导弹,也有针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制导炸弹。

为了验证这些改进的实际效果,研发团队决定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模拟演练。这一次,他们邀请了来自陆军和海军的代表共同参与,旨在探索跨军种协作的可能性。

演练当天,天空阴云密布,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参演人员的热情。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两架有人驾驶战斗机带领着二十架新型无人僚机腾空而起,朝着预设的目标区域飞去。

途中,他们遭遇了由计算机模拟生成的强大敌人防线。其中包括多个先进的防空导弹阵地、巡逻中的战斗机编队以及隐藏在山林间的移动雷达站。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无人僚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适应能力。

一部分僚机迅速分散开来,通过释放干扰信号扰乱敌方雷达网络,同时投放假目标迷惑对方导弹系统。另一部分则紧密跟随母机,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值得注意的是,当某些僚机受到严重损伤无法继续执行任务时,其他个体能够立即填补空缺,保证整个编队的完整性不受破坏。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对抗,所有预定目标均被成功摧毁,而己方仅损失了五架无人僚机。这样的战绩令所有人感到振奋不已。

回到基地后,吴浩兴奋地宣布:“这次演练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持续努力下去,我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打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幽灵舰队’??无论敌人多么强大,都无法察觉我们的存在,更别提阻止我们的行动!”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位年轻的分析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那是否意味着传统有人驾驶战机将会逐渐被淘汰呢?毕竟从成本角度来看,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