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剃发令出。(2 / 4)

夺鼎1617 猛将如云 4474 字 2020-05-02

廷的恩典感召之下,钱粮征收也是颇为顺手。往日里拖欠许久而征收不齐的钱粮赋税,也是破天荒的完成了全额任务。

不但是清军辖区内官绅立刻站队,彻底投向了清军温暖宽厚的怀抱之中,享受着政治经济上的各种特权。大清朝廷尊师重道,崇敬儒家的消息也随着北风迅刮进了山东、河南,甚至是江南各地。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官绅们顿时觉得北方来的便不是寒冷刺骨的风雪,而是令人不觉沉醉的春风啊!仅仅是去除掉头上的几根头,便能换来这么多的好处。河南、山东、江南各地的官绅们纷纷翘期盼王师尽快南下而救“民”于水火当中!

在历史上,剃令颁布之后,便是在各地迅的推广开来。甚至是曲阜的衍圣公也是照办不误。

阙里的地方官,照定制必由孔家族人担任,当时的曲阜知县叫孔文謤,特为上了一个奏折:“臣家宗子衍圣公孔元植已率四世子孙,告之祖庙,俱遵令剃讫。但念先圣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贤起而羽翼。礼之大者,莫要于冠,先圣之章甫逢掖、子孙世世守之,是以自汉暨明,制度虽有损益,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未之或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以复先世衣冠、统推圣裁。”这篇文章做得很典雅,说得也很委婉,一则表示三千年来衣冠未改,不是有意反抗新朝;再则陈明先遵功令,再请示应否蓄?只是“以复先世衣冠”这句话,措词正好触犯忌讳,因此,孔文謤碰了个大钉子,得旨:“剃严旨,违者无赦。孔文謤奏求蓄,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对之时者,似此违制,有抬伊祖时中之道,着革职永不叙用。”

当然,表面上的半推半就功夫是要做足了的,就像是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说我是新来的之类的话一样。只要价钱给的合适了,衍圣公还是会欢天喜地的在院子里焚香行礼,然后全家剃易服。早就把他家老祖宗的那句“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里饱含的对式、服饰衣冠的重视态度丢进了马桶里倒了。

面对着北方传来的大清天子尊重读书人,懂得礼贤下士的消息,再看看生在山东腹地的种种令人指,南粤军的各种倒行逆施行为,官绅们对南北两方的好感度顿时此消彼长。

“不知道王师何日才能平定齐鲁大地,还百姓一片安宁净土啊!”

这是被伍兴与鹿玛红联手平定了围攻临沂府城的各地叛匪后,山东各地官绅们面对着南粤军层出不穷的花样时而出的由衷呼唤声!

别人家平息叛乱后,少不得要纵兵大肆的烧杀一下,借以立威,用来震慑各方心中有鬼的势力。可是,伍兴和鹿玛红这对留守山东的搭档,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以酷刑峻法压制,而是施以文治。

说到底,也就是南粤军和秦法系的看家本事,建立基层政权,普及义务教育。让老百姓知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特别是在官府征缴钱粮方面的各项制度,更是每逢集市庙会都是大讲特讲的。

既然是被委任为沂蒙镇守使,伍兴便将自己的治所设在了临沂。作为基本盘,这里自然要好好的整理一下。

但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问题,如果要建立严密有效的基层政权,以现有的秦法系官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本地招揽人才,培训干部。

可是,往常在别的地区很好用的招数:开设学堂,培养当地干部。在沂蒙山地区却是一头撞到了墙上。

各处乡镇纷纷有流言传来,遍布乡村的宗族放出话来,“任凭你哪个房头的子弟,不管你是谁,胆敢去哪个什么狗屁秦法学堂上学,打算走这条邪路求取荣华富贵的,当心开祠堂出了他们全家的族籍!”

那些什么先天道、黄沙会、九宫道之类的会道门邪教,也是在各地煽风点火,“知道吗?为啥要开出这么好的条件,又是免学费,又是提供伙食衣服,学成之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