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理想中的帝都和雒阳水师(1 / 3)

敢与董虎横眉竖眼的也就一些老人,余者都是些年轻官吏,不是董虎的兄弟,就是他的俘虏,就连刘胜、郭胜也不敢轻易在这个时候插嘴。

除了宦官外,蔡邕对他的所作所为都很满意,很想说服浑小子改邪为正,可现在……

蔡邕叹息一声,也不再提及此事,董虎又交代了几句贾诩,不是小朝廷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已经提前交代过了,若连百十万人的长安三辅都治理不好,他会毫不犹豫将所有人罢免了个干净。

交代贾诩,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董虎极为重视贾诩,若无意外,阎忠之后,第二任内阁首辅就是贾诩。

姚勇、杨义、董三董四的年岁太大了,他们只是凉州普普通通的将领,即便有一些治理并州经验,相比阎忠、蔡邕、贾诩也多有不如,况且长安政治也就那回事,只要军队不乱,他都能第一时间内控制局面,所以他还是更为注重军方事务,在朝廷重组后,姚勇、杨义授勋二品上将,分别坐镇兵部、五军都督府,董三、董四授勋三品大将,分别督领南北禁军。

由老将坐镇军中,董虎出征在外,他们也足以镇住各方将领,即便董卓一系将领,在老将们面前也能是晚辈,他们毕竟是董卓年轻时的亲随家将,而徐荣、樊稠等人都是后来加入的年轻一辈。

凉州人现实,在没有规矩约束时,谁的拳头硬听谁的,可若有了规矩约束,他们也并非不遵守规矩,正如董卓被按着几十年不也就那回事?若非何进太过激进,非要一心弄死十常侍,或许董卓永远都不可能走入雒阳。

只要确立了规矩,军中就回到了“论资排辈”上,即便董卓一系也必须向四位老将低头,有他们坐镇后方,董虎就不用担心军队发生变故,军队安稳不乱,就算小朝廷有些不妥也不会弄出太大的乱子,他也能安心在外征战。

与大明王朝定都幽州一样,董虎心下最理想的国都就是蓟县。

匈奴人西迁后,草原就成了真空般存在,在董虎将鲜卑人赶回辽东辽西老家后,草原上就只剩下了乌丸人隐忧,除此外就只有辽东辽西境内的鲜卑人、高句丽、夫余人,而这些隐忧都紧贴着幽州。

若要压制这些隐忧,就必须就近给予他们持续强大压力,而且还要就近经营漠南漠北草原,未来的帝国中心若设在长安,长安虽然安全,距离草原、辽东辽西就太远了,这些未来隐忧远离政治中心,会成为帝国边缘盲区,董虎活着时候可以有目的进行打压,他若不在了呢?草原会不会脱离帝国的控制,会不会成为帝国强大威胁?

辽东半岛乐浪、真番、临屯、玄菟会不会脱离出去?鲜卑人会不会舔舐几十年伤口再次崛起?高句丽会不会崛起?

别人可以不考虑,他却不能不重视。

心目中最佳帝都是幽州蓟县,就算他这一代人没有开挖运河,背后的冀州也能够轻易运粮给予支持,帝都设立在长安,陆路运粮就要通过道路崎岖难行的弘农郡,若走黄河河运,因为水流较快缘故,也只能在水量较少而平缓一些季节运粮,相比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后的蓟县都要差了太多。

盛唐长安的繁华,有相当一部分功劳归功于西域的开发,可西域入长安足有数千里,自西域横穿荒漠、草原、黄土坡进入长安,运送的货物无非是一些价值较高的香料什么的,而这些都是些无用奢侈品,对唐朝自身工业、科技并无多大帮助,相反的是大唐向外输出不少技术,若要促进丝绸之路经济,那还不如发展海上事业呢。

西域丝绸之路,一东一西进行贸易,的确可以增加长安的繁荣,但也加强了夹在中间的西域各部族实力,让他们可以居中赚取更多钱财养活更多人丁,无形中增加了中原对西域的治理成本,也增加了草原对中原的威胁程度。

董虎的理想都城不是长安,但他暂时是没有太好法子的,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