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董卓势在必得的一战(下)(2 / 3)

在左翼或右翼,很容易被人调动兵马从另一个方向集中兵力突破,因为东西两个渡口相距二十里,一旦集中突破,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有效增援,可若主力在孟津渡(中军)的话,左右两翼渡口仅相距十里,一旦发现对手有集中兵力强攻侧翼时,中军抽调兵力急行军也仅需要一两个时辰进行增援。

主力在孟津渡,两翼渡口能够很短时间内进行增援,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想要轻易突破对方的防线,想要破开对方的军阵极为困难,董卓一两个月来,尝试攻打了十余次,无论是从孟津渡强攻,还是从两翼渡口突袭,最终都被挡了回来,也折损了数千兵马。

虽然不插手董卓的任何作战,但不代表董部义从上下就不关注双方的厮杀,对此也极为清楚。

董佑笑道:“这是一个半明谋,只要袁绍、王匡得知太师有大迂回奔袭百里外的平阴渡口,他们无论信与不信,都要分兵,无非是分兵多少的事情。”

“正如兄长所说,袁绍、王匡军中亦有智谋之人,他们是不会轻易相信太师大股兵马奔袭百里外渡口的,肯定会试探太师大营虚实的,可大营内仅有吕布三千兵马,袁绍很容易试探出营地内虚实,也一定能够抓住一些俘虏,如此他们就很容易获得‘太师奔袭平阴县渡口’的消息,也就一定会派出大股兵马,至少会有四万以上兵马,也只有如此之多的兵马才能堵住口子。”

“可一旦袁绍分兵,孟津对面就只有三四万兵马,一旦袁绍分兵后,突然发现太师‘真正’意图是主攻五社津渡口,惊慌之下,肯定会再次分兵救援,可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杀招出现了,三万大军乘船自小平津渡河了,袁绍、王匡手中还有多少兵马可用?”

董佑苦笑轻叹。

“太师用兵确实老辣,一环紧扣一环,稍有不慎便是惨败。”

董重想了下,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大丫却微笑不语。

董卓的一举一动都没能逃过董部义从探子的双眼,只要探查到了董卓将八成船只藏在了小平津,主攻方向也就确定了下来。

当然了,兵无常势,董卓也可以将船只藏在五社津,或是真的奔袭平阴县渡口。

《三国》的孟津一战,董卓很难动用全部兵马奔袭平阴县,盖因王匡的主力都在孟津,一旦他全力奔袭平阴县渡口,雒阳的北大门就完全暴露在了王匡的刀锋之下,王匡就敢与董卓对攻,董卓过河攻打河内,王匡就敢攻打空虚的雒阳,或者渡河后立即向西面的平阴县方向移动,堵住董卓的回家道路。

可现在情形不一样了,雒阳被董虎霸占了,王匡再如何攻打雒阳,那也不管董卓的事情,自然可以动用所有兵马奔袭百里外平阴县渡口。

袁绍、王匡的总兵力有十万,但他们需要防备河东郡走轵关陉奔袭河内,需要防备上党郡走太行陉突然杀入,所以要分别在轵县、野王屯驻一定数量的兵马,而袁绍则动用了三万兵马防备河东、上党,剩下的兵马就只有七万。

若能够随时探查到董卓的意图,董卓的主力向哪个方向移动,袁绍、王匡的主力也跟随着相应的移动,无论董卓怎么折腾,都没有办法渡河,可现在么……

大丫、董重、董罴、董佑、张辽……就算是一直默不作声的典韦、憨大个的武安国都一阵摇头。

“走吧,这里是叔父的战场,与咱们无关,但诸位当谨记兵无常势,战阵之上当谨之慎之!”

大丫踢动了下战马,一干大将也不做犹豫,齐齐踢马跟随,三千铁骑也跟着轰隆隆展开,或前,或左右散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警惕突然冒出的敌人,都要第一时间里察觉到危险。

大丫、董重等人能够察觉到董卓的狠辣,那是因为他们的探子已经探查清楚了董卓私下里的小动作,可对岸的袁绍、王匡、朱儁能吗?

其余人都在紧张准备,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