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弃凉州之争(上)(2 / 3)

禹,反对庞参舍弃凉州,反对的理由有三,其一是祖宗法度,地是祖宗抢来的,子孙不能丢了;其二凉州丢失,三辅必危;其三凉州人性子悍野,若帝国不要了凉州人,凉州人就会伤心,就会打大汉朝!

前两次赞同不要凉州的背景、原因,与这一次崔烈面临的情形都差不多,都是羌人造反,大汉朝困难了,打不起仗了。

凉州人性子悍野,与其他地方咋咋呼呼半天也不动手不同,是那种三两句不对口就能抡刀子干架的那种性子,三天两头干仗,若还能富裕了才怪了呢!

本身田地就难以自养,性子又暴躁易于干架,凉州也就更为贫穷,不造反还罢,一旦造反就成了当下呼啦啦凉州九郡全都处处冒烟,想要平乱就只能从长安三辅调兵运粮。

凉州沟沟壑壑无数,是这么容易运粮的吗?可不就成了劳师远征,花费无数偏偏还回不了本情形了么?

但凉州还偏偏不能放弃,若放弃了,长安三辅就成了前沿阵地,长安三辅地势平坦,若数十万西凉大马杀入三辅,那岂不是一路杀到了雒阳城下?

反对、赞同都是老调重弹,说来说去还是这些理由,前两次都没成功舍弃凉州,崔烈凭什么就认为可以舍弃?

董卓一听到崔烈不要凉州了,这让镇守凉州二十年的老将心下如何想?不一刀砍了崔烈就不错了!

但董卓冷静下来后,又觉得不大可能,前两次都没能成功抛弃凉州,崔烈又为何再次提起?直到法衍说了一句“万金堂”后,董卓这才突然意识到崔烈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转了八百圈,还是在算计皇帝的小金库,还是想着如何扒拉小金库里的钱财!

董卓心下苦笑,但这对他也算是件好事,没有钱粮可是没法子打仗的,可他又哪里想得到,若董虎知道皇帝想扔了凉州,一准立马领着二三十万人杀入凉州,别人怕羌人,他可不怕。

……

看着苦笑不已的董卓离去,司徒崔烈突然开口。

“季谋,你觉得董卓如何?”

司徒掾、廷尉左监法衍,字季谋,右扶风郿县人,若仅仅“法衍”两字,董虎肯定不知道他是谁,可若说“法衍是法正的老爹”的话,董虎就明白了。

法衍字季谋,仅凭“谋”字号,也当知道法衍的擅长,听了崔烈话语后,法衍一阵沉默……

“董卓虽善征战,然其人暴戾,可用不可令其为主……然那羊杂汤小儿却不可轻视之。”

“羊杂汤小儿”让崔烈愣了下,随即又不由摇头叹息。

“公主离京,朝堂之上人人皆言其罪,然却被一小儿空城之计破之。”

郭胜、高望自是不会轻易与人言及“四个蚂蚱”的阴谋算计,可小公主不一样啊?年岁太小的丫头回到了宫廷后,即便他人不问,小丫头那还不是叭叭全都倒了出来炫耀一番?

不叭叭抖出来还好,全抖了出来,他人也都知道了董虎的阴险狡诈,偏偏还又无可奈何。

颍川士子再如何闹腾也没有用,现实的例子摆在颍川郡乃至整个豫州百姓面前,南阳饥荒,冀州饥荒,青州饥荒,偏偏被祸祸的豫州没有发生饥荒,甚至还能往外兜售粮食,还不是因为董虎架空了豫州刺史王允、三大中郎将缘故?还不是因为董部义从扫荡了豫州各郡县散落的黄巾贼?

颍川郡,无论哪个名士,无论再如何的不满,在其他地方被祸祸的发生大饥荒后,也不能在小公主一事上胡言乱语,谁说小公主如何如何,那都要被颍川百姓指着鼻子大骂,而那些死了的颍川兵卒家眷也没法子怒骂董虎,要骂也只能骂几大中郎将,没见董部义从的将军们都一致反对强攻城墙吗?

颍川不闹腾,朝堂闹腾也没有用,小公主出去一趟,朝廷多了五万可用兵卒,而且还没问朝廷讨要一粒粮食的五万兵卒,小公主跑出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