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进长影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了,我记得是95年吧,当时国内的各大制片厂都不景气,我刚进长影没两年,厂里就要搞改革,我这种刚进厂的人,自然是待不下去,只能来北京寻找机会。”
陈锦年静静听着。
制片厂的落寞,确实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准确的说,是从1994年开始的。
当时为了加入世贸,国内要逐步开放电影市场,在1994年,广电下发正式的文件,允许每年引进十部进口的分账大片。
接着,在转过年的1月,广电再次大手一挥,让一大批没有得到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获得了独立的影片出品权。
影片出品权,是个很要命的制作,和现行的审核制龙标不一样,以前拍电影前,是需要电影摄制资格的,而这个资格,长期被十六家制片厂持有。
只有这十六家制片厂,拥有建组拍摄的权利,其他制片厂要想拍片,就需要先找这十六家公司中的一家,花钱买到对方的厂标,然后才能开机拍戏,如果没有厂标,开机都是违法的,就更不要提后面审核的事情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代导演之所以能喜提一堆禁导套餐,就和这个僵硬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95年的广电放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厂标”的问题,想要在国内拍电影还是非常难。
不过不要紧,好莱坞大片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并吊打内地影片了,再加上“厂标”被稀释,原来能躺着挣钱的制片厂开始亏损。
紧接着,在96年,国务院颁布电影管理条例,开始进一步放开电影的拍摄权限,到97年,开始发放单片的发行权,华艺抓住这个松绑的契机,在12月推出了《甲方乙方》,不仅提出的贺岁档的概念,也成为民营公司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也就是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制片厂的时代就一天一个样,抓紧时间改革的,还能再2002年后存活下来,躺平等死的,在国务院允许民营机构独立拍摄影片后,就陆陆续续都倒闭了。
截止目前,去掉宁夏制片厂、峨眉制片厂等一些半死不活的大厂,目前还拥有一定声量的,就只有中影、上影、长影、珠影和西影。
所以陈锦年感觉自己能碰到长影里的老人,还是挺奇妙的一件事。
跟着热情介绍的姜广涛,陈锦年走进工作室的工作区。
配音室,陈锦年不是第一次进了。
虽然电影的拍摄条件比电视剧好,会优先使用同期声,但不代表不需要后期补配,对于某些无法满足现场收音的戏份,就需要在剪辑完成后,针对性的由原演员进行补配。
但一进控制室,陈锦年还是愣在了当场。
这控制室的人,他好像认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