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天地可鉴(2 / 2)

贪官污吏,皆是臣德薄才疏、奉职无状所致。”

“主忧臣辱!臣惭愧无地!恳请皇上重重降罪,以警天下墨吏!”

“皇上,”弘昼道:“这些贪官墨吏、黑心的衙役着实可恨!”

“但这种情形历朝历代都有,自皇上登基以来数次整饬纲纪、刷新吏治,其实较之前已经好了很多。”

“皇上爱养百姓、孜孜求治之心天地可鉴,但似乎不宜操之过急。”

“衙役的薪俸例无正项开支,全靠地方自筹,自然就少得不能再少,可是没有他们差事又办不下来。”

“所以地方官员有时也只能放任他们胡作非为,以致积弊丛生。这是千百年因袭下来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只能徐图之。”

其实弘昼说的也是实情,自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在官员任用体制上,官员与吏员渐渐被严格的区分开来。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步入仕途,只要不出意外,官职可以逐步升迁;

吏员虽然也有官府的编制,但没有品级,所以其地位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深为读书人所不屑。

而衙役就更加等而下之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官方身份,仅仅是为衙门服役的,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

最初衙役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摊派出人充当,后来由本地人自愿充当,不仅待遇极差,而且地位极低。

在黄越下旨在全国取缔贱籍之前,衙役中的民壮、库丁、斗级、铺兵属于良民;

而皂隶、捕班、快手、禁卒、门子皆属于贱民,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更不允许当官。

所以不仅是读书人,寻常的百姓也以之为耻,久而久之,这些衙役或是父子相继,或是一些地痞无赖来充当,其品行可见一斑。

“皇上,”陈世倌也道:“臣以为和亲王所言在理,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曾讲道‘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

“衙门中的陋规实在是千百年来的积习,恐非急切之间所能改变。”

“你们都起来吧,”黄越端起茶盏,将里面的半盏凉茶一饮而尽,长长的吐出一口气。

“朕知道这里的繁难,但难也必须去做!”

“这样的局面不改变,人数超过官员几十倍、上百倍的吏员和衙役就始终是挡在朝廷和百姓间的一堵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