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大军十万出扬州(2 / 4)

之前孙家治理时期,虽然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会增加产量,但无奈行政能力不够强,而且没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顾雍来了之后,能进一步推广,让山越农民都知道要种双季稻,着实有些手腕,至少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

而且据说顾雍做事还挺人性化。他这人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稳当,不会冒进急躁,决策前会充分调研、实事求是听取民间困难。

之前几年统治者多半只是注意到双季稻能极大提升产量、从而提升国力,就疯狂一刀切要求种植。

顾雍上任之后,深入基层听取百姓和粮商的说法看法,也意识到了百姓普遍有抱怨“林邑稻虽然可以多种一季,但米粒粗粝难吃,没有黏性”。

顾雍就让人做试验田,反复对比,而且是每个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的气候、日照、灌溉情况做实验,绝不盲目把一个地方的经验生搬硬套移植到别处。

最后还真就被顾雍安排人实验出了结果,发现吴郡沿海某几个比较湿润、日照多的县,乃至太湖南岸几个县,可以做到“早春尽量提前抢种一季林邑稻,农历五月底前收割,就还来得及种第二季,该种传统糯稻”。

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种不同的品种,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里面有一季是软糯黏性的稻米。

顾雍还承诺,给朝廷缴纳粮税时,只要满足每人两石稻谷,无论早稻晚稻都行,让百姓可以自己选。

如此一来,那些相对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纷纷选择种一季林邑稻拿来应付朝廷、交公粮。第二季传统晚稻留下自己吃。

历史上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时期才实现的。

南北朝的时候南方虽然已经靠衣冠南渡充分发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积显然远不如华北,所以只能说太湖平原单位面积发展度追上了华北,而总规模依然远远不如,到了唐朝大统一的时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经济规模依然是超越江东的存在。

而历史上宋朝南北经济总量扭转的出现,主要就是占城稻(书中的林邑稻)推广后,南方普遍有了两季主粮农作物。

现在顾雍能让扬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发推广种植,连山越人都自发普及,拉动效果果然不同凡响。

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肯定还是低于冀州,可扬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万人口(五岁以下小孩没算进去),估计发挥出了北方四百来万人的生产力。

而且顾雍的治理也不仅限于农业区。在少数人口稠密的繁华县城周边,确实田地不足、百姓也不愿意外迁到荒凉地区,顾雍还劝导百姓广事蚕桑和其他工商业生产。

吴县(苏州)、乌程县(湖州)等地的织锦产业已经开始模仿益州的生产方式,当地富商豪绅也比较舍得下本。

在顾雍属下工商官员的严格执法下,吴郡豪绅都依法缴纳织机税和足额的专利费,拿出积蓄投资扩大生产。从织绸缎到织麻布,所有的新式织机都有民间充分投资。

最让李素惊诧的是,今年他甚至还发现吴郡有人刚刚开始第一年尝试种植棉花,准备连棉布织机也一起投资。

要知道,此前大汉境内的棉花产区主要是西北地区,也是李素给凉州百姓寻找的一条生财养家的活路,相当程度上还平抑了西北百姓经常造反的问题。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纬度地区才最适合生长,同时也要充分的灌溉,西北夏天日照极长,这个优势江南是绝对做不到的。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胜过西北。

李素视察之后,问了当地百姓是如何实现种植棉花的,才得知原来他们也舍不得用原本已经成熟的粮田来种棉,而是经过了几年的失败实验之后,拿的原本靠近海边,以及太湖下游沙质淤灌区的盐碱地来尝试。

众所周知盐碱地本来就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