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女士们的新挑战(2 / 2)

时,玻璃厂砖瓦厂水泥厂糖厂和矿场将完全交给侯相麟,他将带着五、六十个汉人劳力在厂子里上班。

医生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忙于溶洞里的各种研究和轮流去工地值班。

据说,化学药品实验室里的研究有重大进展,具体情况不明,医生们不主动说,大伙也都是各忙各的没有主动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听说只要化工组的煤干馏设备安装到位,医生们的药品开发将立刻会有重大突破。

如今女士们已经完全不用去老王的菜地里伺候蔬菜了,除了汉人妇女外,向日葵女子公学的女学生们也将是那里的非全日制劳动力,因此菜园那里的劳动力很充足,各种蔬菜瓜果的产量预计会有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当然了,尽管红楼里的女士们早就已经从这些粗活中解放了出来,不过,现在还有另外有一个更加伤脑筋的战场在等着女士们归化培训。

她们决心要把那群刚刚脱离女奴身份的年青女人们训练成合格的澳洲公民,培养成“自己人”。

确实,对于红楼里女士们而言,如何教育向日葵女子公学里的“家属”们,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首先要面临的是语言关。

在女士们最开始接触这些女人的时候,大概只有刘三娘能听得懂一点简单的汉语,这里的所谓汉语是指红楼里女士们说的普通话,毕竟普通话与南京官话同源,只是多了一些变音和卷舌而已。

因此如果对方说慢一点,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刘三娘在仔细辨听后也能听懂个大概。

当然了,相对而言,夏小鸥她们对三百年前的大明官话就太陌生了,如果不是刘三娘会一些汉字,加上后来中文系的大学生韩雨和历史学博士朱北国的共同解构和翻译,刘三娘的那个方言语调严重的南京官话,红楼里的女士们也是基本听不懂的。

而另外两个汉人妹子十七岁的小禄和十八岁的茶女却只会说她们的方言,连通用一点的闽南客家话也不会说。

经过多方询问和考证,包括通过韩雨朱北国等人的亲自询问,加上段乐越大夫在妮可号上那段时间里的交流,终于基本摸清了这两个姑娘的来历。

小禄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人,自己的父亲姓张,原在潮州府城里靠皮匠手艺养家,后来被不知道何方而来的军队所征用,便一去不复返,家里的顶梁柱从此渺无音讯,于是家道就此落败了。

朱北国等人听了很是感慨,他们知道,广东潮汕地区这些年在金厦郑家和大清之间几度易手,战乱之中家人失散乃是常有之事。

生活无着的小禄后来被人贩子卖到广州城,在那里又被人贩子碾转贩卖到了南洋,直到被澳洲人买下。

另外一个叫茶女的妹子,今年十八岁,来自福建山区,大概是出身茶农人家的原因,名字就叫茶女,因为她很小就被某个财主家收为童养媳了,除了父亲姓李以外,茶女对原来的那个家只有一点模糊不清的记忆。

不过后来因为战乱,财主家也败落了,自己最终也被发卖到人市,因为姿色平平,后来被碾转卖到海商手里,再后来,又被转手卖到遥远的苏禄国,直到被穿越者买下。